努力將精鑄鈦產品做到最優,加速產業化進程
擁有成熟的鑄造和塑性成形技術及工藝,就可以批量生產高端
鈦合金產品嗎?“不是那么簡單的。”力航鈦業經營規劃部的張詩林說,“我們承接的研制任務不是定型產品,針對每個產品的自身特點,都要分析任務的內部結構特性及功能特性,再確定最后的工藝流程。”2016年建設期間,公司接到一項重點任務,制造大型復雜薄壁鈦合金鑄件,因為該鑄件自身具有較大面積的異形薄壁腹板和變截面壁板等復雜結構的特點,且鑄件尺寸精度和重量控制十分嚴格,故其鑄造工藝在鑄件完整成形和尺寸精確控制等方面難度巨大,為此該公司成立了專項研發團隊。團隊經過多次工藝優化調整,最終通過采用特種熔煉澆鑄工藝,實現了大型復雜薄壁鈦合金鑄件一次澆鑄成功。“目前我們的最大薄壁鑄件成型技術在國內處于領先地位,沒人比我們做得大!”。
用全球最受關注的新興技術之一的3D打印,將新型結構材料鈦合金一次打印成型,并且能打印出國內最大的鈦合金結構件。其實,用3D打印技術制造鈦合金結構件,中國航天科工集團第三研究院,憑借航天三院
鈦合金精密鑄造、鈦合金精密塑性成型、鈦合金粉末成形、鈦合金增材制造、鈦合金機械加工五大領域的技術優勢,2013年在哈爾濱科技創新城建立哈爾濱航天高技術創新產業園鈦產業園,走上了產業化之路。2015年下半年,該公司邊建設邊生產,目前主要生產鈦合金產品幾十種,其中獨家生產的大型鈦合金部件十幾種,預計今年主營業務收入將達14000萬元。
日前,記者來到哈爾濱航天高技術創新產業園鈦產業園。在鈦合金精密鑄造中心生產現場,一名工作人員往操作系統中輸入鈦合金模具加工程序,一個黃色的龐然大物接收到指令后扭動著身軀,用修長的手臂從自動轉載站中拿起一個組好的蠟模,一番操作后,將形成鈦合金模具,可以制作指定形狀的鈦合金產品。“整個車間現代化程度是國內一流的,僅需2名工作人員,可代替過去100人的勞動力,既節省成本還能提高產品質量。”“我們公司是對航天航空用鈦合金特種工藝項目進行成果產業化,在鈦合金新技術、新工藝的基礎上,形成鑄造、塑性、機加一體化的技術整合,達到部件交付一體化,利用產品的高技術、高效率、高可靠性和低成本性提高企業競爭力。”2016年該公司就推出了多個產業化產品,主要產品有盒體、支撐殼體、支架及內外殼體等鑄造零部件及3D打印
鈦合金框架等,其中制造的大尺寸薄壁高溫鈦合金框架、導流型面體零件為國內最大尺寸薄壁鈦合金整體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