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注定是鈦行業不平靜的一年
今年注定是
鈦行業不平靜的一年。在昨天舉行的中俄鈦產業高峰論壇上,各種消息層出不窮,新材料的廣闊前景、新型鈦制品的逐步成熟、知名品牌重視并主打鈦健康產品等。但令筆者最為震撼的消息,是幾家海綿鈦企業不約而同的在論壇上宣布了自己的開工、增產規劃,掀開了鈦行業新一輪的擴產風暴。風起云涌之后,中國海綿鈦的市場格局將出現翻天覆地的變化。這其中既有新技術的進步及應用的喜悅,也有半隱半現的市場憂慮。
整個論壇上的各個主旨演講精彩紛呈,新疆湘晟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洛陽雙瑞萬基鈦業有限公司、攀鋼集團成都鈦材有限公司先后發表演講時,均公布了各自未來的發展規劃。其中,新疆湘晟一期3萬噸海綿鈦生產線已經建成并即將進行試車,預計將在今年底或明年達產;雙瑞萬基二期2萬噸生產線也即將建成并即將達產;攀鋼海綿鈦廠確定將現有規模翻倍,新增產能1.5萬噸。在9月初,四川盛豐鈦業一期的4000噸海綿鈦生產線已經悄然投入運行,中國海綿鈦行業一下子變得熱鬧非凡。在紅紅火火的背后,一些企業人員也表示出對未來不確定性的憂慮。當筆者跟老朋友半開玩笑的對其打趣道,今年的日子是吃喝不愁啊。其笑一笑后答道:今年是不愁訂單,但是明年的訂單還不確定在哪呢。
從表格中我們可以看出,在未來兩年內中國海綿鈦產能將擴張到16.2萬噸,超過2012年海綿鈦產能的最高峰。這還不包括籌劃中的青海3萬噸及河南6萬噸的潛在產能。若再算上這兩個潛在項目,那么未來中國海綿鈦產能將達到驚人的24.2萬噸。而去年我國海綿鈦消費量剛剛跨過7萬噸的規模,全球海綿鈦消費量在18萬噸左右。也就是說,如果未來幾年下游鈦加工材不能迅速擴大應用規模,海綿
鈦行業將再度進入調整期,新老企業將展開又一輪搏殺。
筆者認為,從目前的市場形勢及政策方向來看,四氯化鈦產量受環保約束的問題將長期存在。新建、擴建項目由于規模較大,必然無法從市場上獲取足夠的原料共給,因此選擇自建氯化裝置十分必要。而電解裝置在高開工率的情況下,也將體現出其經濟效益,有效降低成本,進而贏得市場空間。唯一的憂慮是下游市場需求無法與海綿鈦產能同步增長,導致產能無法順利釋放。也就是說,海綿鈦行業新一輪的新陳代謝不可避免。
在新一輪的競爭中,誰將占據更多的優勢而勝出呢?我們先來看看不同規模企業的各自優劣所在。上述大規模、全流程企業的優勢,是建立在高開工率的基礎之上。如果無法達到較高的開工率的話,鎂電解裝置的優勢將無法體現。不但如此,由于全流程企業規模較大,其龐大的折舊成本若平攤至較少的產量上,將會形成巨大的壓力。因此,大規模全流程企業必須搶占訂單,以保證自己能夠維持較高的開工。半流程企業不穩定的原料供應將成為制約生產的因素,其優勢主要體現在較少的財務、折舊負擔,以及靈活可變的生產節奏上。與全流程企業不同,半流程企業增產、減產的成本較低,在市場訂單偏少的情況下可以通過控制產量來降低經營壓力。例如3,4年前的市場低谷期,當時全流程企業因為市場競爭激勵,訂單不足而無法打開電解裝置。那么在接下來的比拼中,重中之重就是質量與成本。成品率的高低、批次間的穩定性等都構成了質量因素,各企業如何發揮自身優勢,如電價,原料,銷售能力等將決定了各自最終的成本。筆者認為,在可以預見的將來,一些設備老舊,技術落后的企業將注定被新生企業所取代,進而完成行業升級。雖然這一變化較為殘酷,但競爭,迭代也是社會進步的動力之一。誰能在未來的競爭中加冕為王,讓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