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鈦白粉采購方多觀望,市場詢盤也較少
中國
鈦白粉市場價格在2015年底絕地逢生,止跌回穩后,市場普遍認為這是合理的一輪反彈周期,是價值回歸和市場杠桿的正常體現。然而,誰也沒想到鈦白粉市場從反彈變為了反轉,進而走出一波“瘋牛”行情,典型產品如金紅石型鈦白粉華東地區價格從2015年12月初的9800元/噸,持續攀升至2017年5月下旬的19400元/噸,每噸產品價格在18個月內漲幅達到近10000元,而與之對應的前一次19400元/噸價格行情出現在2012年6月中旬,即上輪下跌歷經了42個月。
近期,我國鈦白粉市場價格出現1年多以來首次連續下跌走勢,6月8日金紅石型鈦白粉華東地區平均價格已回到18450元/噸左右,較5月20日的19400元/噸下跌近1000元/噸,其中部分企業的產品市場交易價格跌幅更是已經達到2000元/噸以上,是否意味著這輪“牛市”已經結束?有業內觀察人士認為,
鈦白粉企業近一年多來頻繁調價,且每一輪漲價的時間和金額都驚人地巧合,這應該是大企業間達成默契抱團漲價的結果,而且這一策略2016年實施效果非常明顯。于是,當漲價已成為一種習慣,那么就逐步有規律可循了。
2017年以來業界對鈦白粉市場價格上漲基本總結出兩條規律:一是老大帶領,大家跟上;二是每月一次,月底開始。然而,時間到了2017年5月下旬,市場卻反常地平靜,行業期待中的“帶頭大哥”集結號始終沒有吹響!于是,出問題了。有貿易商開始拋貨,但卻遇到沒人接盤的窘境,正常價格不見得有人要,便宜的價格只能是越賣越便宜,價格市場越來越亂。此后國內市場開始兩級分化,一部分生產商受出貨壓力大的影響,部分產品價格開始暗降;另一部分生產商憑借出口和手頭老訂單,穩步推進生產,平穩市場價格。國內的“帶頭大哥”暫時休眠,國外的業界大佬們決定扛起大旗。
此前的2016年10月初,就在中國市場鈦白粉價格開始出現階段性回落、成交價格與企業出廠報價倒掛之時,科慕公司(Chemours)及時發布了在亞太地區漲價的消息,當時無疑給國內鈦白生產商吃了一顆定心丸,由此,在此后大部分涂料原材料價格回落調整的情況下,鈦白粉價格卻依然堅挺向上。面對本次市場出現的疲軟跡象,國際鈦白粉巨頭如科斯特公司(Cristal)、亨斯邁公司(Huntsman)等5月下旬首先跳出來打氣,相繼高調宣布6月1日起繼續漲價的消息。然而,市場并沒有如預期出現好轉,交易價格重心每日都在向下回落中。沒辦法,科慕公司只好于6月8日出面宣布,自2017年7月1日起,其在大中國地區銷售的所有規格的Ti-Pure鈦白粉價格將上調200美元/噸,特殊型號如R-960、TS-6200、TS-6300、R-105和R-108將提價300美元/噸。
這次,科慕能否再次力挽狂瀾,驅動已經回頭的“牛市”再次向上?分析顯示,對于目前一線大型企業來講,他們的供貨順序主要為出口-直供-經銷商。也就是說每月生產出來的貨源第一選擇保證出口。主流企業出口量能占其總產量比重約0%~40%,更有部分企業能占一半左右,其次就是直供終端客戶,占比約在30%~40%,最后才會給經銷商做銷售。因此,在出口和下游市場需求旺盛時,鈦白企業每月生產出來的產品基本都出口或給下游工廠,有時主要經銷商很難每月拿到他們的合同量,只能等待。然而,一旦出口和消費市場出現問題,一線品牌企業也只能向經銷商低頭。而對于一些二三線品牌的中小型企業來說,銷售壓力會更大一些,出口量很難做大,基本以內銷為主,加上缺乏差異化優勢,企業出貨難有明顯競爭力。在目前整體新單量減少的情況下,中小型
鈦白粉企業的銷售壓力不斷增加,雖然其表面上跟隨主流企業維持報價穩定的策略,但實則在整體交易中多采取一單一談策略,導致在市場不景氣情況下,這些企業率先降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