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的鈦合金3D打印正在不斷地向尖端制造靠攏
3D打印作為一項前沿性的先進制造技術,已經成為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的重要推動力。 然而,多數的設備和工藝尚不成熟,還無法批量打出穩定、耐用、高性能的工業品來,處在“模型制造”和實驗階段。但是這種情況正在發生變化,我國的金屬3D打印正在不斷地向尖端制造靠攏。金屬材料的3D打印技術門檻高,難度大,附加值高,金屬3D打印的產值也占到了整個3D打印行業的80%以上。
鈦合金在我們冶金行業,是一種非常難成形的一種材料牌號,它的冶金工藝非常的復雜,通過我們這次3D打印工藝,把這么難做的一個鈦合金,通過我們3D打印工藝,呈現出這樣一個輕量化的結構來。在金屬3D打印方面,西方國家的技術也長期領先于中國。而如今,
鈦合金3D打印正在越來越多地出現在中國制造的高端裝備上,這讓世界領先的企業,也注意到了中國企業在這個方面取得的創新和成就。我國鈦金屬結構件的能力已經在國際領先。這種激光“打印”金屬粉末的工藝,使得金屬材料冷卻凝固速度極快,組織細小,力學性能優異,也具備了像鍛件一樣的高強度。
目前,在我國很多飛機、船舶甚至航天器的重要零部件上,都可以見到
鈦合金3D打印的身影。無論是飛機、船舶的發動機、零部件,還是運載火箭、空間航天飛行器、無人機等航空航天設備,鈦合金3D打印部件正在悄悄地取代著傳統制造的零件,并給航空航天等高端制造提供了更多的可能。航天器上很多大大小小的零件,都可以用這種結構來替代原有的較為笨重的金屬。甚至一根頭發絲,就可以吊起來一個體積不小的衛星上的小零件。
鈦的輕量化效果非常的好,整個零件它的減重達到了30%以上,它給咱們整個火箭發射這一塊,成本節約了幾百萬,甚至上千萬人民幣的一個效果。我們傳統制造業來說,制造一顆衛星它可能需要幾個月甚至幾年的時間,通過我們3D打印工藝實現整個衛星的機構,可能只需要十幾天的時間,一顆小的衛星可以打出來。這樣一個邊長20厘米左右的立方體,如果用傳統的金屬鑄造工藝制造,重量至少要在5公斤以上,而這個零件的重量卻只有0.5公斤,只有以前的十分之一,大大減輕了重量,卻具備高強度。將近100公斤的人站在這個立方體上都沒有問題,它最大的承受力在300到400公斤,那可能是800倍到1000倍的載荷。直徑4米的航天器部件拆分成6個2米左右的大零件,3D打印并加工后,再進行整體焊接。在過去,這樣巨大的金屬件從開模具到鍛造,再到機械加工,是個非常浩大的工程,通常需要一年時間才能完成,而用3D打印的方式,僅需要3-6個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