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綿鈦是如何生產的,它的高耗能+高排放如何解決
一坨海綿
鈦從冷凝器中被移出,它看起來真的很丑,灰不拉幾,像一堆千瘡百孔的廢渣。然而工人師傅卻用極為潔凈的容器,小心翼翼搬運,在干凈如洗的油壓機和顎式破碎機上將其碎成小塊,用襯有塑料薄膜的鍍鋅鐵桶進行包裝,包裝后還要抽真空、充氬氣,放在干燥的庫房里,準備高價出售。
海綿鈦的生產過程中,既有氣體廢物氯氣、氯化氫及四氯化鈦產生,而且有鹵化物等固體廢物產生,廢水自不必說,鈦冶煉排放的廢水中含有大量的鹽酸HCl。氣體廢物的處理,要采用2級水洗和2級堿洗,尾氣方能達標;而固體廢物由于產量較大,產生環節多,組分復雜,對其進行安全可靠的處理相對困難;廢水的處理,如果是在法治不健全的國家,就只能呵呵了。如果要算一本投入和產出的帳,巨大的環境成本自然要算進去的。但是人類往往有自己的小算盤,他們是用貨幣結算的物種,而貨幣的歷史僅有短短的數千年,不要忘了,鈦他老人家已經46億歲了。
其實在過去5年間,在中國,鈦產業發生了嚴重的產能過剩。在2000年中國的鈦產量僅為區區2000噸,而到了2013年,中國海綿鈦產能已超過15萬噸,而實際需求不超過6萬噸,供大于求是造成海綿鈦價格倒掛的主要原因。這讓人想起一些事情,2013年中國鋼產能已超過10億噸,而實際需求僅為6.6億噸,鈦產業和鋼鐵產業,相差一萬倍的體量,但命運卻如此相似,不禁令人唏噓不已。鋼鐵因為產能過剩,價格早已比白菜還便宜,一頓鋼2600塊,一公斤鋼2塊6,一斤白菜1塊5,這是一位鋼企老總親自去菜市廠調研的結果。
鈦是不是有著不一樣命運呢,大家一提起他,就會聯想到航空的殲十,C919,核潛艇,航天的嫦娥探月工程,甚至3D打印的
鈦合金頭蓋骨,鈦簡直就是高新材料的代名詞。身份如此高貴,價格肯定不菲,如果這樣想你就圖樣圖森跑了,這是一個神奇的國度,鈦雖為稀有金屬,價格卻很低廉,說出來可能你都不信,2006年,鈦的價格曾高達30萬元/噸,如今已跌至4.3萬元/噸,跟中國的房價完全是兩個路數。在市場面前大家的命運都是相同的,供不應求,價格上漲,供過于求,價格下跌,這是鐵律,是鈦律。4萬多一噸的海綿鈦,前面已經提到,光是冶煉廠的電費恐怕都不夠,價格和市場,大約是治愈政府勃起的投資欲望最好的鎮靜劑了。換句話說,在環境保護呼聲日益高亢的今天,人們談霾色變,靠吃資源和環境的經濟模式是沒有前途的,鈦業的發展只是求大,將死路一條,中國并不是俄羅斯,并非資源富足的地區,鈦產業的前途在深加工和高附加值的領域。
其實除了
鈦產業,之前的鎂鋁,稀土,如今的鋼鐵業,自始至終沒有走出賤賣資源,污染環境的老路,表面上我們賺的是外匯,發展的是經濟,其實丟的是創造力,失去的是未來。也許會有人說,后進國家莫不如此,五六十年代的日本,七八十年代的韓國,如今的中國,將來的東南亞,這是一個梯隊,這種宿命論,也許說的事實,但是總覺太沒出息,別人嘗過的辛酸,我們再去品嘗一遍,這不是一種創造性的思維。現實已然嚴峻,未來仍需暢想,隨著冶煉和加工技術的進步,鈦的應用場景將越來越廣闊,軍工、民用將全面開花。期望今日的產能過剩,在不遠的將來能夠逐漸消化,鈦這種未來金屬能夠有令人欣慰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