鈦市場迎來了真正的“陽春三月”
3月,
鈦市場迎來了真正的“陽春三月”:鈦礦、鈦白粉價格持續大幅上漲態勢,海綿鈦價格迎來自2012年之后的最大單次漲幅。整個3月份,人們不斷聽到市場回暖的各種消息。在經歷了近5年的低谷后,鈦業人終于緩過了一口氣。在企業壓力得到緩解后,下一步的工作似乎應該是如何將好態勢長期維持下去。在回顧2011~2012年的市場變化時,我們常常提到炒作,暴漲暴跌,產能肆意擴張等詞語。若將目前鈦市場的形勢與其相比較,我們可以發現一些相同與不同。相同的部分有,價格快速上漲,社會游資介入等;不同的是,現階段還未出現關停產能大規模復蘇以及擴建等。前事不忘后事之師,若要讓好景氣持續下去,我們需要避免曾經犯過的錯誤。
2016年,鈦白粉行業由于出口激增(需求向上)、環保限產(供應向下)等因素,漲價的源動力來自于需求支撐,全年漲幅高達63%。而海綿鈦價格上漲主要源于原料成本上升,而非需求面改善,而海綿鈦全年18%的漲幅,并不能完全消化掉鈦礦原料156%的漲幅,可以說去年我國至少一半的海綿
鈦企業是在虧損生產。從經濟規律上來看,沒有一個企業或者行業可以在長期虧損的情況下持續運行。2017年春節之后,海綿鈦價格進入發力期,在不到兩個月的時間內從5.4萬元/噸上升至6.8萬元/噸。那么問題來了,如此高的漲幅是否依然是原料成本推動造成的?關于價格,雖然幾種產品價格都出現上漲,但其原因及程度各不相同。鈦渣、海綿鈦等產品主要是受成本推動,且前段時間一直處于微利甚至微虧的狀態,從漲幅來看只是抵消了成本上漲部分,整體相對合理。而鈦礦、鈦白粉價格上漲頻繁,且出現了中間商囤貨、社會游資介入推高價格的情形。可以說,鈦礦、鈦白粉價格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泡沫化的風險。
3月鈦渣價格漲幅明顯。其中,氯化渣價格環比上漲600~800元/噸,酸渣價格環比上漲約1000元/噸。以氯化渣為例,目前國內氯化渣的主要買家是四氯化鈦、海綿鈦企業,而3月份國內四氯化鈦、海綿鈦對氯化渣的需求相對穩定,沒有出現明顯波動,因而氯化渣的漲價并不是因為供應緊缺。但在春節之后,部分鈦礦價格上漲了300元/噸甚至更高,導致氯化渣成本漲幅超過600元/噸。由此我們可以看出,推動鈦渣價格上漲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成本價格推動而非需求拉動。從目前態勢來看,短期內鈦礦價格依然處于上行通道,未來鈦渣價格也將繼續上調。3月四氯化鈦價格環比上漲約450元/噸。其中,北方地區部分企業受環保檢查影響而減產、停產,導致四氯化鈦價格有所上升。而在本月中旬,海綿鈦迎來近4年單次最大漲幅,漲幅為7000~8000元/噸。而鈦材市場需求并沒有明顯回暖,鈦材企業為獲得訂單無法通過漲價將成本向下傳導。因此,未來鈦材企業需要一段時間來接受高價位的海綿鈦。在此之前,海綿鈦價格或將平穩一段時間。
四氯化
鈦與鎂錠是生產海綿鈦的主要原料,從瑞道掌握的數據來看,春節前國內四氯化鈦價格約為5200元/噸,目前幾近7000元/噸;春節前鎂錠價格約為13500元/噸,目前約15000元/噸。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這兩種原料導致海綿鈦的成本上升了約9000元/噸;同期海綿鈦價格上漲了約1.4萬元/噸。考慮到春節前部分海綿鈦企業處于小幅虧損的狀態,在當前的價格下,海綿鈦企業只是進入了小幅盈利的狀態。實際上,不僅僅是海綿鈦企業,春節后鈦白粉市場雖然看似風光,但除去少量自己擁有原料來源的企業外,大部分企業的利潤空間被鈦礦原料吞噬的所剩無幾。實際上,在2016年鈦礦價格翻番的基礎上,今年春節至今鈦礦價格增幅依然維持在34%的高位。除鈦礦企業實現大豐收外,多數下游企業只是扮演打工仔的角色。雖然利潤被吞噬,但與鈦材生產企業相比,海綿鈦、鈦白粉企業依然稱得上奔入“小康”。由于下游需求沒有明顯改善,鈦材企業害怕貿然提價會導致客戶流失,只得獨自承擔絕大部分的成本上漲壓力。而這也使得
鈦材企業在大行業“回暖”時受傷最重。在當前形勢下,要求海綿鈦企業降低價格已經不現實,唯有想辦法轉化成本壓力。但為何上游產品價格會有如此“不講理”的上漲呢。筆者認為,這主要是階段性市場風險如投機資本共同作用的結果。